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进博添光彩——阿语小叶子们如是说


在这次进博会的志愿者招募中,阿语系共有五位小叶子成功通过选拔,有幸身临其境,以温情服务和耐心专业助力进博会,展现我们阿语人的青年风采,他们是张笑寒,魏少聪,刘奕洋,于振昊,以及周逸飞。如今进博会已经圆满落幕,他们也不负众望、完成任务回到了学校,让我们走近这几位幸运儿,听听他们在进博会的所见所闻吧。



张笑寒

感谢老师们信任我给了我这样宝贵的机会去参加进博会担任志愿者。尽管全球市场受到疫情冲击,本次的进博会的活力依然稳中向好。在本次进博会,我被分配到新闻中心的咨询组后勤保障部门工作,进行各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也就相当于初入职场里最基层的那些工作。参与志愿活动之前我就告诉自己,不论自己负责什么样的岗位,普通的或是重要的,繁重的或是轻松的,我都会尽我所能把我手头的工作做好,在此之上去思考能不能有所提升、有所学习、有所收获。


从24号集中管理开始,一直到13号集中隔离结束,我们的上岗时间只有短短的八天(3--10)。在这八天里我兑现了我的诺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此我是感到满意的。同时我也很开心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优秀的同学,他们来自上海的各大高校,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称“小叶子”。我很高兴与他们共事。同时也感谢我的带教老师们,他们认真负责,温柔耐心,对我工作中的不足予以指导和纠正,可以说我这次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主要都归功于他们。


接下去想谈谈我的收获:

1.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我们的社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个精巧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大动脉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所构筑的。在开馆之前,我们从停车场前往新闻中心的一路上看到了许多基层人员:武警、保安、防爆兵、安检、志愿者、民工、工程师、办事员……以进博会为例,这个庞大系统的每一环的平稳运行保障了进博会的顺利召开:安保系统、工程系统、文员系统、展会内外……缺一不可。同时,如果我们觉得我们这些志愿者应当因为我们的劳动而受到应有的尊重,那我们就应该理解他们,因为身份无高低贵贱,不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劳动本身就是光荣的。


2.如何和负责人高效沟通,这个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何换位思考,如何设身处地地替负责人思考。垂直管理的系统时常会存在信息不通畅的问题。一个信息从头部传达到基层,如果经历九层,每层磨损10%的信息,那么到最后就是0.9的九次幂是0.387,由此可见上下级之间会存在信息差。所以让负责人对你放心的要点在于:让负责人知道你掌握了情况,最好是让负责人掌握你所掌握的情况。为什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负责人可能负责多个业务,这些业务层层向下细分,他没办法事无巨细地了解到所有情况。当他把职权和职责下分到下属时,下属的有效反馈就成了关键。“让负责人知道你掌握了情况”就是最好的反馈,也是最能让负责人放心的反馈,也是最能让负责人以后也能放心地把工作交给你的反馈。这就需要我们向上“汇报工作”。所以汇报工作看似游离于本职工作之外,实际上却是本职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可以有效地保障团队的产能。如果我们委托别人帮忙做什么,我们也会希望TA给我们有效的反馈。


进博会是一个还不错的平台,能够给大家很多学习、成长、见识的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勤勉、谦虚、踏实地去投入到我的学习生活中。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有幸参与到第五届进博会中,再次去微微地发光发热。





魏少聪

不知不觉间,为期六天的进博会已经结束,期间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收获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对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的岗位是新闻中心会内采访与咨询,简单来说就是负责在前台为来自各个媒体的记者提供会内采访预约服务与答疑解惑,是新闻中心的“门面担当”。新闻中心提供记者公共办公区、直播区、茶歇区等,是记者们办公与休闲的场所。当得知我的岗位后,内心又紧张又期待,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么大型的活动,面对过这么多的媒体,但还想借此机会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志愿服务期间,我的收获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调整心态、责任感、领导力、人情味。


早有耳闻新闻中心任务繁重,尤其是前台工作。当我被分配到这个岗位,了解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后,心里的畏难情绪占了上风。我在前台白班,这意味着要早上五点多起床,吃冰冷的面包,坐一个多小时的班车前往新闻中心,每天要接待大量的记者,被询问各种各样也许我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其实后来真正工作起来,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大部分记者都很友好,团队效率很高,老师们也很友善,对我来说最困难的其实是天还没亮就要起床,但是慢慢也就习惯了这样的作息。这样的生活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完全不同,身体上的劳累加上心理上的压力要比在学校学习遇到的困难更难处理,只有当身体和心理同时调整并接纳才会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这样的压力,并积极投身于工作。


本次进博会召集了上海各大高校总计四千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进博会是中国搭建的面向世界的平台,志愿者代表的不仅是自己、学校,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四千多名志愿者面对的是三千多名采访记者、近五十万的进馆人次,我们遍布在场馆的各个角落,努力为到访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我们要有深刻的服务意识,想他人之所想,要有跨文化的同理心,更要有边界意识、政治意识以及隐私意识。身为新闻中心的一份子,我们致力于将进博会最具实效性的消息、通知最准确的传达给前来咨询的记者、展商,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责任。



本次志愿服务我有幸担任学院的院系联络人与岗位组长。院系联络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进博会前期,负责收集学院志愿者们的信息以及及时传达学校、进博会方面的消息,更多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细致程度、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工作的实效性:什么事情优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合并在一起做,在不麻烦大家的情况下提高效率?哪些事情容易出错?哪些人容易犯小糊涂……这些都需要提前考虑并想好解决方案,以防真正出现问题时措手不及;对我而言,岗位组长的工作挑战更大一些,相当于是在大家互不熟悉互不了解的情况下让大家强行组成一个团队,难点就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集中的默契与信任。有团队就要有分工,而分工最好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对应的任务,而这对于初次见面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组长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明确大家的岗位职责,询问大家擅长的点,根据大家的特点分配工作,团队的氛围极其重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帮助是最好的状态,这就比较考验组长的经验了,好在大家都很积极配合,我们的团队才能在短时间内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我理想的团队是分工明确,目标明确,每个人都是团队的leader,而很幸运遇到了这群可爱的人,他们做到了。


工作虽然辛苦,但是老师们都很友善,会时不时给我们拿来“小福利”,给我们带糕点、果汁什么的,不忙的时候也会在一起聊人生与理想,和小伙伴们也会天南地北地聊。老师也很关心我们,记得某天气温骤降,早上天还下着雨,老师很贴心地为我们找来了厚衣服,怕我们冻感冒,还记得记者节我们一起装饰白板,一起站在前台看记者们切蛋糕,这些都是属于我们独有的回忆;同时学校的老师和服务保障的同学们也竭尽全力满足我们的想法,最大程度的保障我们的权益。


这次志愿服务工作收获很多,有很多感慨,也对进博会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次经历也必定成为我回忆里最珍贵的一段。




刘奕洋

我在进博会期间担任新闻中心前台晚班志愿者,主要是负责对国内外记者进行引导和解释说明。在进博会开始之前,新闻中心的负责老师给了我们一份长达20多页的记者问询指南(中英各一份),并且告知我们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是整个新闻中心的“门面”,也是中外记者认识进博会的“初印象”。这不禁让我们有些“鸭梨山大”,在四五天的时间里熟悉并运用这些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在宾馆里我们每天都需要提高对于该指南的熟练度。


经过四五天的练习后,我们于11.3日正式上岗。一开始在面对记者提问的时候,说实话会感到一些紧张,因为记者们的问题往往都各具代表性,需要我们灵活处理。但随着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也慢慢得心应手起来。新闻中心晚班工作人员的上岗时间为下午两点至晚上九点,我们每天在下午两点之前就要完成交接班工作。早班和晚班的同学每天都要做好各自的工作交接,对于每天回答多少问题、有哪些事情未经处理、有哪些不足之处等等,我们都会记录在案。虽然每天晚上下班后都有种“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疲惫感,但还是感觉收获满满。印象最深的是进博会期间的所学、所思、所想与人文关怀。当我们帮助记者朋友解决问题后听到那一声声道谢,收到一声声肯定与赞许,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后的那一个个善意的眼神和一抹抹欣喜的微笑,都让我们倍感温暖。


中国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拥抱世界,与世界共商、共建、共享的一个平台,我们志愿者就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大国形象”与“大国担当”的一个窗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站好每一班岗”是新闻中心前台“小叶子”的坚守与担当,更是自我提升与自我奋进的要求所在。此次进博会志愿者经历令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明白了走奋进之路应一往无前。“向前进,搏青春”,这是每个进博会“小叶子”的口号,同时也应该是当代中国青年呐喊的最强音。






于振昊


这次进博会的志愿活动让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志愿者,作为进博会这样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国际展会的志愿者,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这次我的工作岗位是会内采访与咨询,主要服务对象是来参会采访的记者们,在开幕式之前,新闻中心的负责老师们给我们分发了长达20页的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对应的答案,这些都是根据前几届进博会总结出来的记者可能会问到的问题。第一次参与大型展会的志愿活动,就要面对这么重要的工作,压力的确很大。


开幕式前几天由于不熟悉路线,展会设置等,到前台来咨询的记者络绎不绝,而我们发现,记者们提出的问题有很多都和我们之前了解的和预演的不一样,不过在前台负责老师的帮助下,在记者询问下手足无措的紧张情绪缓和不少。通过前两天的实战锻炼,我们逐渐变得轻车熟路起来,我们准确且耐心地解答记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背后是我们经过不断培训、反复记忆、并实战模拟的成果。通过记者反馈的问题,我们新闻中心前台再反馈给进博局,尽可能以满足记者们的合理需求,完善进博会的服务体系。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提供前台咨询服务的工作,深感其不易,但每当为记者们答疑解惑之后,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那一句“谢谢你”时,这一切的付出也就值得了。





周逸飞

这次进博会志愿活动,我被分到了新闻中心的综合管理组,刚一上岗就得知4号我要被派到班车组,8号要被派到文化展演组,然而我对这些工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找到负责老师,询问了集合时间和工作内容之后,我终于确定了工作的具体事项。


在班车组的工作主要是在媒体班车停车场引导媒体前往新闻中心和搭乘核酸检测班车,当时天还没有完全亮,两名保安已经在那里等着第一辆班车的到来,为经过的每个人检测体温,尽管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尽职尽责属实让我感动。


原本以为完成了4号的任务后接下来的工作能够轻松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5号临近中午,我们才突然得知将有39名同学来参观新闻中心,并进行相关培训,期间所有的活动安排都由我们几位机动组成员完成。我们三名早班一起商量确定了当天各活动的行程安排,并分头去联系各方的负责人,提前对活动路线和场所进行熟悉。在确定时间和活动内容无误并可以顺利进行后,我们一起合作,做出了一个更加直观的活动安排表,并及时发给了来访负责人和新闻中心里负责培训的老师。这一系列事情以前并不是我所擅长处理的,但任务压在面前,就得想办法去协调和应对,可以说,这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也是一定程度上对自己舒适圈的突破吧。




8号,我又被调到文化展演组,那天恰逢记者节,会有大批媒体来参观新闻中心。提前一天,我们就被要求应对新闻中心的各处活动进行再熟悉,尤其是二楼的一些特色展区和活动专栏,以便能够在媒体参观时能够向他们熟练介绍。虽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计划有变,8号那天负责老师为我们免去了介绍的任务,只需要陪同就好,但通过老师们的介绍,我也学到了很多,默默做好了笔记,对上海的文化底蕴、科技发展以及非遗文化有了更为清楚的理解。


除了忙碌的工作,最开心的还是最后两天能忙里偷闲逛馆: 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都汇聚到了这片四叶草里,各行各业都带来了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科技和产品。仅仅是走在不同展馆的走廊上,看到展商们为来访者热情介绍,讨论着合作发展,未来方向,就已然能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特色在这场国际盛会中能够迸发出新的活力。


这次进博会志愿活动让我突破了舒适圈,在工作能力上有了不少提升。在参观了各展馆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进博会举办的意义,它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我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可谓与有荣焉,幸甚至哉。




虽然今年的进博会已经落幕,但精彩还将延续,下一届进博会,阿语学子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向前进,搏青春!



文案 | 张笑寒 魏少聪 刘奕洋 于振昊 周逸飞

排版 | 于振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